单位简介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简称“生物所”)成立于2002年,隶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热带生物技术研究。建所以来,根据国家、热区产业需求和热带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以重要热带作物和热带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围绕种质与基因资源、功能基因与遗传改良、南繁育种与生物安全、热带生物资源次生代谢、微生物工程与农村环境生物治理、甘蔗产业技术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七个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一)机构设置
我所内设管理机构,现设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条件保障处,以及服务机构——产业发展部。科研机构设有种质与基因资源研究室、功能基因与遗传改良研究室、南繁育种与生物安全研究室、热带生资源次生代谢研究室、微生物工程与农村环境生物治理研究室、甘蔗研究中心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室下设若干研究组,形成“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组”三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实行所务会领导下的研究室主任负责制、研究组组长业务负责制。
(二)人才队伍
现有核定人员编制数470人。现有干部职工200人,其中博士106人,高级职称人员112人。133人获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获得“973”首席科学家、中央直接联系掌握高级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专家50余人次。拥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8名。
(三)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内国际重大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2项,牵头建设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参与国家木薯、糖料和中药材3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木薯、香蕉、甘蔗、药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资源、南繁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乃至世界热带农业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在热带作物基因资源研究、木薯基因组分析、香蕉基因组分析、沉香基因组分析、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木薯抗逆与淀粉高效积累、沉香物质基础及结香机理、甘蔗蔗糖合成与转运、转基因种质创制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木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种2个全基因组测序,提出木薯碳硫分配和块根淀粉高效积累模型,创建基因组序列草图,为全球木薯育种从表型选择走向基因组选择奠定基础;建立了甘蔗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300多个抗旱/病/虫和调节糖分积累的甘蔗株系;培育的甘蔗健康种苗可提高产量20%以上、提高蔗糖分0.5%-1.0%,节约用种量60%;建立了香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完成了BB型香蕉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初步揭示了香蕉重要性状关联的基因变异、关键途径、转录调控网络;系统调查和整理了黎药资源,完成了《黎族药志》的编写,对沉香、见血封喉、海南血竭、海南黄花梨等35种特色黎药的活性天然产物进行了研究,研发沉香系列护肤品、益智酒、高良姜茶、海蜜胶囊等100余种黎(南)药系列功能性新产品;首次揭示了蛋白翻译后修饰在乙烯促进天然橡胶合成过程中的新调控机制,对如何提高巴西橡胶树胶乳产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首次构建了木薯块根膨大过程中参与碳代谢和淀粉积累途径的蛋白调控模式图,为培育高淀粉木薯品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四)科研平台
生物所拥有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海口)、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国际香蕉产业科技合作创新院等17个部省级及以上科技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创新平台;牵头建设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和广西研究院。获省直机关第三批“创建文明单位示范点”命名。
(五)国际合作
建所以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古巴、哥伦比亚、泰国、韩国、牙买加和日本等国近50个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科技合作;主持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与巴西国家农业科学院、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和夏威夷热带农业中心等国际科研组织机构建立了稳定的项目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技术以及木薯、番木瓜、剑麻、沉香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建立了热带药用植物研究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向第三世界国家如泰国、老挝、印度和越南等国家进行技术输出和技术培训,收到广泛欢迎。积极选派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参加会议、科学访问及进行专家服务,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20次,国际培训班4次;接待来访外宾500余人次,派出专家2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考察。
(六)条件建设
我所科研实验楼总建筑面积12500 m2,有仪器设备3427台,价值约9153万元。公共实验平台占地2000平方米,拥有生物质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500HZ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共计50余台(套),设有天然产物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测序、微生物发酵、生物信息学、显微观测等六个技术平台。文昌试验基地面积536亩,新建了田间实验室、隔离温室、大棚、防虫网室等农业设施,完善了田间道路系统、高低压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健康水产养殖平台和畜禽健康饲料研发平台。作物培养精细化控制平台总面积710m2,包括人工气候室5间、模式植物培养室3间、作物培养室6间、低温培养室1间、自控玻璃温室8间,为开展热带作物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精细培养条件。
(七)成果转化
围绕热区“三农”生产与发展的需求,深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热区“三农”。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海南、广西等示范基地的联合建设,推广甘蔗脱毒种苗及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甘蔗科技服务能力,技术评估入股广西康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沉香整树结香技术推广,在海南、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等沉香种植区;优化水产养殖技术,加快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深入研发海洋生物新产品;加强文昌基地建设微生物发酵和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转化平台、开发微生物添加剂系列产品、健康饲料、天然产物系列产品、沉香结香剂等科技新产品;利用我所仪器设备、平台、生物技术等优势为科研及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特色热带作物种苗。
“十四五”期间,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南繁硅谷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三大使命”,做好前沿引领、技术支撑、典型示范“三篇文章”,推进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热带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